啊啦文学吧

字:
关灯 护眼
啊啦文学吧 > 名正言顺朱允熥朱元璋 > 第154章 摘桃子

第154章 摘桃子


勋贵人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军功,在朝廷需要用兵的时候,这些勋贵人家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退缩的,都会主动寻求出征的机会。

就算成为不了一军统帅,也可以追求成为副将。实在不行,就是随军的列将也可以接受。

在应天府享受着富贵繁华自然是好,可是那样会让其他勋贵人家看不起,也会让自家门楣成为笑话,这就是很多勋贵子弟无法接受的事情了。

尚武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哪怕现在有些勋贵子弟确实纨绔,可是绝大多数都有着一些清楚的认知。在平常他们可以纨绔,甚至是不遵法纪,但是到了战事这些人就要踊跃向前。

朱允熥从来都不担心无将可用,他幸福的烦恼是将帅实在太多了。

宗室里头有秦王、晋王和燕王这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,还有楚王、湘王、蜀王、宁王等潜力股,这都是有着不俗武略的宗室藩王。

而朝堂傅友德、蓝玉、冯胜等不用说,徐辉祖、李景隆、吴高等人也是在不断的成长。

包括刚刚调到应天府京军大营的张玉、朱能,还没有歇好呢,立刻被凉国公叫走。

从北平到了应天府,这两位中高级将领自然不会满腹怨念,他们对未来还有更多的期待。跟随着凉国公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不少,尤其是现在似乎是被重用了,那就更值得期待。

老朱也非常的期待,看了一眼奏章后敷衍说道,“行了,这些用兵的事情你看着就行。”

朱允熥不满的说道,“我不通军事,祖父又不是不知道这回事。”

“蓝玉不敢敷衍你,徐辉祖和李九江也有分寸。”老朱则有自己的看法,“你不通军事不要紧,只要能做出决断就行,不要临阵瞎指挥就好。”

这话让朱允熥无言以对,瞬间他想到了微操大师,想到了历史上的朱允炆。

朱允熥又问道,“我不通军事,那要是手底下的人糊弄我呢?”

“那就是你没本事了,手底下的人都是一个鼻孔出气能糊弄到你,江山也就坐不稳。”老朱就很果断的说道,“你也知道你不通军事,大的方向看好就行,用不着在细节之处也规划好,你和咱到底还是差了些。”

这话更让朱允熥无言以对,因为老朱以前就是规划大军行军路线,军力调配等等也都是亲力亲为。他有这个能力,自然也就不会在这些事情上当甩手掌柜。

朱允熥看着田地,问道,“能收多少斤稻子?”

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熥,随口说道,“两百来斤,也不算多好。”

朱允熥有些怀疑的说道,“我看一些奏报,寻常一些好的田地一亩也就是两百来斤的产量。”

“也就是两三百斤,咱这些田也差不多。”老朱就说道,“还真以为伱弄出来的那点肥就能种出来三四百斤的稻子不成?”

朱允熥就稍微有些沮丧,“本来还以为能多产点,费了半天劲也好不到哪去。”

老朱就立刻说道,“是这个道理,你盯紧了朝堂就是,种田的事情咱来做。前些天你让人制肥,法子咱也会了,用不着你了。”

看着老朱又要挥手赶人,朱允熥不甘心的说道,“祖父,真要是这么说的话,我就要怀疑了。肥肯定是起了作用,要不然你也不至于这么在意。不能过河拆桥啊,这制肥的法子还没完善。”

老朱一听在理,立刻说道,“也不是不让你管,你该管还是要管,法子再琢磨琢磨。回头给你在城外再找一些庄田,我们秋收之后就开始制肥,总能找到更好的肥。”

老朱说完就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去了田地,活力满满的老朱都一个多月没上朝了,也不在乎外头传他病重的消息。

朱允熥就看了看,问着宁妃,“娘娘,给个准话,这些肥到底有多大用处?”

宁妃左右为难,不过还是说道,“这几块御田舍得用肥,产量自然也高。要是寻常百姓种田,最多能有一百六七,这一次估计得有两百二三。”

朱允熥顿时不乐意了,“不是说亩产两百左右也是常态吗?”

宁妃就解释着说道,“那是上等的好田,耕作熟了,也不缺水,自然长的就好。这几亩田本质不算好,要不是这些肥料,亩产能有一百五以上就算不错了。”

朱允熥仔细想了想,说道,“那些厩肥、沤肥,把这几块下田催肥到了上等田的水平,还能多产十几、二十斤稻米,是这么算的吧?”

宁妃就忍笑点头,“也不能这么算,平常百姓种田哪有这么多肥,而且这也不缺人手。陛下亲自耕作不算,还有宫里人悉心照料,长的好也正常。”

这就不正常了,朱允熥气坏了,“理是这么个理,可是我的这些肥料撒出来起了这么大的效果,还瞒着我!”

朱允熥气冲冲的跑到田边,大声问道,“祖父,多产了五六十斤稻米,还想瞒着我?”

老朱头也不抬的说道,“寻常百姓哪能如此,这些肥要是百姓来用,最多多产十几二十斤稻米。”

“那也多收了一成米!”朱允熥才不上当,立刻说道,“那我们说清楚,这是皇帝找到的种田的好法子,是皇太孙帮着出谋划策才弄出来的,行不行?”

老朱不认账,事关种田他就敏感,“等你明年多种几十亩地再说,两亩地不管事。”

桃子就这么被摘了,甚至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被人惦记、摘走了。

别管是不是被摘了果子,对于朱允熥来说,厩肥初步得到了证明,沤肥也稍微看到了一些效果,这才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,就证明了潜力和价值。

后续肯定还是要不断的深挖潜力和价值,进一步的去完善那些肥料的制造和研究,但是目前来说没什么好担心的,看到了价值就值得投入更多的研究和资源了。

回到了文华殿,朱允熥就看到了大光头,“大和尚,这是有什么事情?”

道衍就开口说道,“殿下,此次出兵只是威慑吗?”

“怎么能算只是威慑?”朱允熥就笑着说道,“朝廷每年例行秋猎,朝廷兵马不断出没漠南,蒙古人敢南下?”

道衍就认可说道,“自凉国公北上破元,蒙古人就是秋后蚂蚱一日不如一日。”

当年徐达等人北伐,那是让蒙古人离开中原大陆,但是蒙古人的班底、框架还在。而蓝玉在捕鱼儿海的大捷,则是让蒙古人一口气回到了游牧民族年代,短时间再难形成一些朝廷的构建和格局了。

朱允熥就笑着问道,“你觉得该如何?”

道衍笑着说道,“捕鱼儿海之后,残元国主遭脱古思帖木儿弑杀,他夺走大印后雄踞漠北。只是臣以为此部不足为据,也速迭儿已死,现如今瓦剌部内乱。”

朱允熥笑着说道,“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够,也速迭儿三年前死了,他的儿子孛儿只斤·恩克在内乱中被杀,汗位再次丢了。”

瓦剌内乱,鞑靼部也是一样,这两个蒙古主要的大部族都是在争夺汗位,也都是在不断的内乱,汗位就是要靠手里的刀来争,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在乎所谓的黄金家族的血脉。

朱允熥看着道衍,开玩笑说道,“大和尚,难不成有什么主意?”

道衍就问道,“殿下,臣可否知道殿下想要如何处置这些鞑子?”

“真要是我,当然是想着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朱允熥就严肃起来了,说道,“只是现在那些人打不过就逃,再者就是这些人到底能休养生息,哪能一口气都没了。”

道衍就笑着说道,“殿下所图,恐怕不只是北边吧?”

朱允熥就看着道衍,笑着说道,“这倒也是,不知道大和尚喜不喜欢读史。”

道衍一点都不谦虚,“殿下想来也是知道,臣精通儒、道、释三家所学。要说史,臣还是粗通一些。”

这就算是谦虚的说法了,朱允熥的‘粗通’,那真的也就是粗略的看过而已。大概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感兴趣的知道,而道衍这样的粗通,基本上是连典故都清楚,甚至是典故的典故、出处,那都是要考证一番。

朱允熥笑着说道,“自始皇帝以来,凡是有些抱负的帝皇无不想着一统。凡是有些进取之心的帝王,无不想着开疆拓土,大和尚以为呢?”

道衍有些开玩笑的说道,“殿下只是殿下,岂能说出如此话语。”

“皇帝听到了,也要夸我有志向。”朱允熥不以为意的说道,“大和尚,你说我祖父收归燕云十六州,云贵也纳入我大明版图。他这把事情都办了,我若是不向北取下漠南漠北,不向东取下高丽、东瀛,不南下拿下安南等地,是不是太差劲了?”

朱允熥没说的还有乌斯藏等地,那些地方现在名义上也是大明的,向大明朝贡。

道衍抬头看着朱允熥,随即说道,“殿下有抱负自然最好,只是疆域太大怕是也不好治理。取下如此多的地,怕是也要让百姓负担不小。”

朱允熥就说道,“是啊,所以我才想着对内治民安民,对外进取。地多了管不过来,蒙元不还分封么,我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厉害的藩王,对吧?”

道衍看着似笑非笑的朱允熥,猜不准这些话有几分真几分假。

(本章完)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